2025年11月4日,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特邀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刘聪教授开展题为《空气污染高性能采样测量技术研究》的学术讲座。会议由医学部副主任、公共卫生院长张玲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会。
刘聪教授作为博士生导师、制冷与建筑环境系主任,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极端人工环境营造和高性能测量技术方面成果丰硕,在Nature Geoscience、ES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荣获"何兴舟室内环境与健康青年学术奖",同时担任多个国家级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及重要期刊编委。
讲座中,刘聪教授系统阐述了空气污染物监测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他重点介绍了课题组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方法的采样器,该设备通过多城市同步采样网络,实现了日均尺度下污染物时空演变规律的精准捕捉。同时,刘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氧化潜势(OP) 这一新型健康效应指标引入评估体系,揭示了基于OP的空气质量排序与传统质量浓度排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为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全新视角。在健康效应研究方面,刘教授团队建立了PM2.5成分在呼吸道的"头部-支气管-肺部"沿程传输模型,首次定量描述了半挥发性成分的脱附强度。值得注意的是,团队发现经呼吸道传输后的PM2.5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影响了污染物源头解析的准确性,并对健康效应评估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团队开发的LASP设备展现出优异的稳定性,能应用于室内外气态污染物的中长期监测。展望未来,他提出该技术将朝着小型化、静音化及多通道化的方向持续发展,以拓展其在更多场景下的应用潜力。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技术细节、应用场景及未来合作可能性与刘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表达了共同推进医工结合、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的意愿,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张玲院长表示,此次探讨将环境监测从传统的“浓度测量”推进到“健康效应评估”的新阶段,为我们公共卫生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次讲座不仅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对前沿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深度,拓展了其科研视野与学术思维,也将为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学院将在环境健康、测量技术等相关课程中融入更多跨学科内容与创新实践案例,推动建立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建设水平。
